研究指导

肖卫:课题研究是要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7-30
一、课题研究是在讲述故事,一个好的课题研究一定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设计一个课题时,强调意义与价值,这表明要讲述的故事是有意思的;需要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在呈现别人讲到了哪里,这是你的起点。一个好的课题研究一定是逻辑完整的、有前因后果、情节曲折的精彩故事。

国外的学者对中国学者的一个评价是,中国的学者有很系统的理论、很专业的方法,在经济学方面尤其是数学和统计用得很好,但并不善于讲故事。所以,中国本土成长的学者在国际顶级社会科学专业刊物发表论文较少,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湘籍经济学家杨小凯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了42篇经济学论文,并出版了几部传世的经济学教科书,他总能把经济学理论甚至数学模型也像一个个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今年杨小凯离开我们整整十年,很多机构和个人举办活动或发表文论,讲述小凯的故事,追忆小凯的济世情怀和经世思想,缅怀小凯继承斯密的经济学和对中国学术的卓越贡献。2003年,杨小凯在《经济学季刊》发表的“后发劣势”的理论和观点,认为后发国家如果没有制度跟进,其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甚至彻底失败。林毅夫回应以“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可以持续,而制度条件并非必要。这应该是十年以来经济学界一次重要的讨论,不仅推动了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也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道路选择提供了重要启发。尤其是今天,我们正在面临可能发生的增长放缓和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挑战时,无论是后发劣势理论本身,还是小凯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对我们继续探索中国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以上认识表明,课题研究应当是通过对一个对象或问题的研究,能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智慧的增长,或者为决策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

二、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应当是可以持续讲下去的故事,通过系列的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长。

看一部好的电影时,我们希望他有续集,《哈利波特》及续集、《魔界》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等等,好的连续剧我们希望有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

课题研究也应当是这样,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是可以持续讲下去的故事,并且通过对一个领域系列相关课题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长。例如,刘建武院长自2002年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列研究在马列社科领域立项了4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方向新院长自2002年以来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问题,在社会学和应用经济学领域立项了3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湖南省内的经济学研究方面,原长沙理工大学王耀中书记关于对外贸易与全球化的研究,湖南商学院欧阳峣书记关于大国经济的系列研究,长沙理工大学赖明勇校长关于国际贸易与外向型经济体的系列研究,均立项了前后相承的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

这说明我们身边在全省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在全国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界前辈们,都是通过自己的专业领域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长。

三、如何讲好自己的课题研究故事:对研究对象客观理性的观察、评价和反思。

我想结合我自己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过程中的粗浅认识和个人体会,谈谈应当如何讲述好一个课题研究故事。我2011年立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般均衡下农业发展、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研究”,于2013年底完成各阶段性成果和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研究设计、资料准备和调研,相关论文撰写和发表,参加学术论坛和研讨,完成结题研究报告,未来研究的展望。

1.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和调研——讲好故事的准备工作。一般来说,资料准备和调研工作是研究的起点。其实在此之前已经完成了一项重要工作——一个成熟的研究设计,这是把课题研究的故事讲述得逻辑完整、言之有理的前提。我的课题研究就是以此为起点开始调研和收集相关数据。为了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城乡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形成更好的感性认识,我在2011-2012年间到北京、江苏、广州、山东、湖北、湖北和广西等地区调研或观察,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数据。若我们仔细去理解,其实每个案例和数据背后都有故事的,哪怕是失真的数据都有值得挖掘的故事,或许还会发现新的价值。比如,我认为某个省统计公报公布的经济指标存在水分,那么我们看他的人均指标,这种水分会被平均之后相对变小(假设其他省没有水分或水分较少),如果还有质疑,还以进一步挖掘这个省的人均财力水平,比较同行业工资水平,甚至比较一些中间生产环节指标、消费指标等一些不被主流所关注,但能真实反映生产生活的指标。总之,拥有相对系统、完备的资料和数据让你的课题研究更加可能还原现实、接近真理。

2.论文和调研报告的撰写、发表——把握好故事的核心情节。对于国家课题来说,发表相关论文是结题必不可少的阶段性成果。每一篇能够发表的论文独立的、完整的,是课题研究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必不可少的情节,组合起来就是一个有因果逻辑、有情节、有优美篇章的精彩故事。我的国家社科基金阶段性成果论文有10余篇,在中国社科院所级刊物《中国人口科学》2篇、《中国农村经济》1篇,《南京社会科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CSSCI刊物7篇,《中国社会科学报》2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详细转载2篇,被《中国经济学年鉴》转摘2篇,阶段性成果论文集《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研究》获得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其中,核心论文《刘易斯转折点与库兹涅茨假说下的劳动力分流研究》,回应了当时关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争论,文章基于经典发展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认为刘易斯转折点在中国将不再表现为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可以理解为中国经济进入了刘易斯转折点与库茨涅茨倒U型曲线定点之间的转型时期,这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的逻辑起点。另外一篇核心论文《二元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针对各界对中国农村农业资源要素外流背景下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的质疑,文章从理论和经验上论证了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所形成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节约型技术进步,能够较好地替代二元结构下农业部门流向现代产业劳动力,从而保持粮食增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实现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力城乡流动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二元结构转化和经济均衡增长的基础条件。

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及时写好调研报告,并以合适的渠道报送到有关部门,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成果。在湖南省内的一些调研中,我总是带着课题中的问题去理解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并及时聚焦一个具体现实问题,基于学理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比如,在长沙县的调研中形成《打造改革新名片,优化核心增长极——关于赋予长沙县更大的改革和发展权限的建议》,在邵阳市的调研中形成《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邵阳大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及《关于我省率先“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的“五点认识”和“三点建议”》等研究报告均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直接为推动了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参加学术交流——听别人讲故事会有意外的收获。我在课题研究期间,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和省内高校的相关学术研讨,交流自己的工作论文和学术观点,聆听他人的建议,通过学术交流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学术前沿,对课题研究和个人成长都会大有益处。并且有可能与相同领域的学者们共享资料和数据,分享思想和理念,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比如,在两次学术会议上和亚洲开发银行万广华教授的交流,让我认识到把中国问题放在国际视野来理解是极为必要的;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主办的“国际区域合作新趋势”研讨会上的交流,让我对国际新秩序变化与大国发展趋向有新的认识。

4.研究领域的拓展——把课题研究的故事继续讲述下去。还是那句话,选择了一个好的研究方向,就是意味着你可以沿着这个方向把课题研究的故事持续讲下去。2011年申报我这个国家课题的时候,鉴于自己的专业认识和对现实的理解,认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是一定发展阶段内彼此关联的三个重要方面。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和对实践的再认识,我发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和新经济时代,把中国的发展问题放在国际的视野来认识,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所以,我开始设想下一步的研究计划,会朝着发展中国家结构转化的理论框架、国际比较与中国经验上去进行新的探索。

来源: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培训工作简报》,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