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指导
专家指导

赵梓森院士:好专业比名牌大学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9-11-29
中国青年报

  赵梓森在办公室。

  彼时的他无法想象,半个世纪后,自己凭借创新让千家万户用手机就可以实现千万里的通话,成为中国的“光纤之父”。

  年少时制作矿石收音机、航模飞机、小马达的经历,尽管常有失败,但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兴趣,培养了创造能力。而为了兴趣的他,放弃名牌大学两度高考,只因为“学不适合我的专业,将来工作了也不会做出成绩”。

  面对青年学子的成长之惑,这位耄耋老人殷殷寄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引人生的方向。”

  1932年2月,赵梓森出生在上海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父亲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员,母亲靠做缝纫活儿、销售小商品贴补家用。

  赵梓森出生时早产。童年的他个子很小,稍有风吹雨淋就会生病。两次伤寒,差点夺去他的生命。

  有一次,赵梓森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看上海虹口公园的一场专业足球赛,中场休息时,他们自己跑到场中踢球。看到三四个同学都抢不到赵梓森的球,专业运动员看着有意思专门跑过来抢,结果赵梓森每次挑球从运动员的腰间溜过,引得全场的掌声。

  然而,当他们兴高采烈地爬到屋顶去检测时,却没有收到任何信号——原来,能检波的是氧化亚铜半导体。

  初中化学老师龚叔云的激励同样影响了这位中国光纤之父。因为欣赏他勤动手、爱钻研的好品质,龚老师曾专门写信鼓励已经读高中的赵梓森。信中那句“你以后一定会成为科学家”的话语,无数次萦绕在追梦少年的心头。

  需要背诵的英语、历史、地理等文史类学科,他常常距离及格线都很远,数理化班级排名前几位,但一综合,就跌到了倒数。中考时,赵梓森勉强考上上海一所很差的高中。

  两次高考 “好专业比名牌大学更重要”

  1949年解放,高中毕业的赵梓森要考大学了。

  进入学校后,他发现二年级全是细胞学、生物学等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苦苦坚持了一年,赵梓森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根本不是念农学院的料”。

  让赵梓森至今感念的是,尽管家中经济拮据,开明的母亲还是支持了他。

  这一次,赵梓森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放弃复旦,辗转来到私立的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学习。

  “好专业比名牌大学更重要。”多年后,面对青少年高考专业如何选择的提问,赵梓森用自己的成长历程现身说法,“要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将来一定有前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余时间,赵梓森就在家里自学,从大一的课程开始,重学微积分、概率论、外语,一直把研究生课程都学完了。

  领导见他喜欢科研,又把学校3个实验室交给他负责。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的他如鱼得水,乐此不疲。

  赵梓森的同学中流传着一个“4年和40年”的故事。

  “你学4年大学有什么用啊?我是40年天天都在学。”赵梓森就此解密,一个能够有所成就的人,并不是只靠大学的4年来学习,而是在工作后坚持不断地学习。“只要你有本事,中国正在建设阶段,不怕英雄无用武之地”。

  是什么力量促使自己40年如一日坚持学习钻研?赵梓森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兴趣”。

  中学时代锻炼了动手能力,毕业后坚持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犹如齐飞的“两翼”,很快就助推赵梓森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项目紧急,而实验所需的重要设备平行光管要一年以后才能到货。赵梓森从小练就的“土法”大显身手,他采用太阳光做平行光源来代替平行光管进行校正,仅用两天就有所突破。

  1972年年底,赵梓森从一本外国杂志上看到美国正在研究“光纤通信”——利用玻璃丝进行通信。他在湖北省图书馆翻阅大量资料后,了解到美英等发达国家已经在研制光纤通信技术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敏锐地意识到,用玻璃丝搞通信,可能会引起一场通信技术的革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后,1976年3月,赵梓森团队拉出一根7米的玻璃细丝,这是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

  2018年,武汉邮科院研发的光纤,一根可实现67.5亿对人同时通话。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光通信技术强国,市场份额占到全世界一半以上。

  赵梓森认为,在创新性的研究中,理论和实践的能力都很重要。“我并不只是数理化好,也不是只喜欢动手,是两者结合得很紧。”

  “初中之前小孩子不玩,创造能力就没了。”赵梓森鼓励时下的初中生要多玩,不是普通地玩游戏,就像自己当年做航模和收音机,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创造和创新,不断碰到问题,不断去解决问题,不断去创新。

  自己最初捣鼓光纤时,也曾被人讥讽“异想天开”,这让赵梓森笃定,“发烧友”式的实践适合搞创新,就在于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个人看法,有时还需要奇思异想。“一旦迷恋,废寝忘食”。(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通讯员 王雅兰 胡林)